中国长绒棉之父是谁 长绒棉与普通棉花的区别是什么?

来源:星际派

说起长绒棉,许多人只知道名字,并不了解它的特点。

长绒棉,顾名思义就是比普通棉花纤维长、细、强度大,不易拉断的棉花。它可以纺出有韧性的高级细纱。用这种细沙织布做成的衬衣,可以折叠成手绢大小,放在外套口袋里带走;而且手感好,透气性和吸汗性强,光泽和染色效果好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超级长绒棉还是制造飞机某些部件、降落伞、汽车轮胎等特纺工业的原料。因此,长绒棉对国防和民用纺织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打破“塔里木不能种长绒棉”的断言

1950年,正在浙江大学读书的陈顺理,受时代感召,放弃学业踏上了开往新疆的列车。

当年4月,陈顺理坐着牛车来到沙漠边缘的兵团第一师沙井子农业试验场。望着茫茫荒原,他问领导:“办公楼在哪儿啊?”领导指着埋在地下的几间地窝子,说:“这就是办公场所”。陈顺理没有犹豫,跳下牛车,走进了地窝子。从此,开始了他为之献身的长绒棉育种事业。

20世纪50年代,国家为了减少长绒棉进口量,发展本国的植棉业,决定在塔里木试种长绒棉。这个任务落到了这个科班出身的年轻人——陈顺理身上。

那时,人们都认为长绒棉只能在积温高、无霜期长的吐鲁番种植,不能生长在南疆。但是,陈顺理认为,塔里木垦区光热资源丰富,4月至10月的平均气温同埃及、苏联的长绒棉产区差不多;而且这里炎热、少雨,昼夜温差大,具备种植长绒棉的自然条件。因此,他坚信这里可以种植长绒棉。

1953年,农业部给沙井子农业试验场寄来了500克苏联的长绒棉品种“莱特福阿金”种子。当年,陈顺理试种成功了,但因晚熟和纤维质量不达标而未能推广。

1955年,陈顺理试种了从苏联引进的长绒棉品种“2依3”,籽棉亩产达到98千克,纤维品质的多项指标达标,在上海试纺也广受好评。至此,“塔里木不能种长绒棉”的断言被彻底打破。

乘胜追击,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

长绒棉试种成功后,陈顺理又有了新的思考:能不能培育出中国自己的长绒棉品种呢?

1955年,陈顺理开始从“2依3”棉田中选择早熟、丰产的优异单株。经过4年的连续选择,于1959年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适应塔里木种植的零式分枝长绒棉新品种——“胜利一号”。至此,我国的第一个长绒棉品种诞生了!

1963年,陈顺理从“9122依”的繁殖群体中发现了一株天然变异株!4年后,选育出丰产、早熟、纤维细度都符合要求,强度达到苏联优良品种“司6022”优质水平的新品种“军海一号”。

1971年~1985年,“军海一号”成为塔里木垦区长绒棉的主栽品种。仅1976年~1985年,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74万亩,创造经济效益4.3亿元以上。上世纪80年代,“军海一号”的原棉远销日本、东欧和东南亚。

从1978年开始,陈顺理用3年时间将“军海一号”提纯复壮,让团场大田换上优良种子;选育了77-18等一大批长绒棉新品系,为长绒棉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;同时还为团场培训出一批植棉技术骨干。

其间,陈顺理团队又育成了早熟、抗病、丰产,且纤维强力可与埃及的“吉扎70C”媲美的新品种“新海8号”,进而又培育出耐寒性和耐低温性更好的“新海11号”。

由于陈顺理在长绒棉育种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和突出成就,被誉为“长绒棉之父”。

“死了,骨头就埋在塔里木”

古代有夏禹治水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传说。在陈顺理的40年育种生涯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故事。据他的儿子、儿媳回忆,“父亲进疆几十载,只用过一次探亲假,在老家才住了3天,就急急忙忙赶回塔里木。”“他多次去北京开会,路过外公家,也常常是过门而不入。”“每次出差回来,父亲总是先到试验地,再进家门。很多次都是别人告诉我们‘你父亲回来了’,我们才知道。”……

曾经有科研单位想调陈顺理去工作,但他拒绝说:“我的事业在塔里木,这里搞长绒棉条件好。我跟家人商定了,在这里干一辈子;死了,骨头就埋在塔里木。”

陈顺理就是这样一位公而忘私,一心扑在长绒棉育种工作上的平凡而伟大的农业科学家。

关键词: 长绒棉之父 普通棉花 浙江大学 兵团第一师 沙井子农业试验场

推荐

直播更多》

关闭

资讯更多》

焦点